卡車之友網 首頁 > 深度評論 > 正文 返回 打印

從“輔佐”到“自主” 自動駕駛還有多遠

莉娜  2014-09-11 17:52:44  卡車之家

    7月3號,梅賽德斯-奔馳未來卡車2025全新運輸技術在德國馬格德堡全球首發(fā),十年之后,卡車將在歐洲的高速公路上實現自主駕駛;而卡車司機的角色將轉化為運輸經理,他們能夠在全新的駕駛空間內應用、發(fā)揮新的專業(yè)技能。同時,自主駕駛將大幅提升運輸效率及道路交通安全性,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。

 

    梅賽德斯-奔馳未來卡車2025全新運輸技術

 

    由“輔佐”走向“做主”

    據了解,該項技術是基于車道保持輔助系統、車距控制系統、ABA緊急制動系統、Stop-and-GoAssist堵車自動起動和停止系統、預測巡航控制系統,即現在所謂的動力總成預控制系統(PPC)為基礎,配合車輛周圍的雷達傳感器及全景多功能攝像頭來實現的。

 

 

    模擬未來的駕駛情況

    自主駕駛系統激活后,駕駛員就可以將駕駛座向副駕駛轉動45度,調整為工作或休息狀態(tài),其還可以使用帶觸摸屏的可移動平板電腦開展其它活動,例如與外界通信或完成以往由調度員完成的任務,但不能睡覺。因為未來卡車2025的掌控者仍然是駕駛員,車輛必須始終允許駕駛員恢復手動控制。

 

    該項技術的研發(fā)成功,標志著卡車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由“輔佐”走向了“做主”,車載系統將不再只是為駕駛員提供道路、交通、路況、車況等信息,也不再只是預判前方道路情況,給駕駛員提供駕駛方案,而是根據信息――計算方案――付諸實施,這就是梅賽德斯-奔馳未來卡車2025向我們展示的未來。

 

    由“單干”走向“組團”

    日前,沃爾沃卡車在韓國舉行了全新FH、FM、FMX卡車的亞洲上市發(fā)布會,在展示新產品的同時也展示了其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研發(fā)成果。而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就是I-see系統。

 

    I-See系統與變速器的傾斜傳感器相連,能夠獲取地形數字信息,不依靠地圖而是依靠最新的信息總是可靠的。該系統最多可記錄大約4000個斜坡信息。

 

    I-See系統的“6步法”最大利用卡車自身動能:在上坡前進行加速;在接近坡頂處盡量避免減檔;快要下坡時不加速,而是等待重力來發(fā)揮作用;在下坡的前期依靠慣性前進;在下坡快要結束時開始剎車;下坡結束后放開剎車,在新的上坡之前進行加速。

 

 

    沃爾沃I-see系統

    如圖所示,I-See系統利用坡度進行自動換擋以達到節(jié)油的目的。它利用卡車自身的動能驅動車輛上坡,在下坡時又利用動能進行加速。據沃爾沃卡車產品經理海德爾?沃基爾(HayderWokil)透露:“根據模擬以及公路測試,I-See系統最多能夠減少5%的油耗。”如果一輛卡車每年行駛14萬公里,將年節(jié)約1000升燃油。

 

    而在沃爾沃全新卡車亞洲上市發(fā)布會上,我們了解到,I-See系統可以實現車與車之間的道路信息共享。舉個例子,A車經常走湖南長沙至韶關路段(多山),其車載的I-See系統記錄的道路情況可以通過沃爾沃的網絡共享到其他搭載了I-See系統的沃爾沃卡車上,屆時,從未走過此路段的B車到達該路段時,車載I-See系統已經獲得了相關數據,可以更完美的執(zhí)行“6步法”,利用卡車自身動能,達到節(jié)油的目的。

 

    其實早在2012年,沃爾沃就參與了安全公路列車項目,跟隨車輛使用現有的安全系統(例如攝像頭和雷達)對領航車以及周圍車輛進行探測。通過無線通訊系統,車隊中的車輛一直“模擬”著領航卡車,一同加速、剎車和進行轉向。雖然該項目在測試中采用了領航車+跟隨車隊的方式,但是在當時已有技術的條件下,也已經為自動駕駛探尋了可行之路。

 

    而享有“公路之王”美譽的斯堪尼亞早在2010年全新R系在華上市之際就已經著重介紹了其駕駛員輔助系統,通過車載的各種傳感器以及駕駛員的實際操作,對駕駛員的駕車水平做綜合評定,通過這種方式引導駕駛員的操作走向更經濟、更安全的方向進步。而日前在瑞典大使館舉行的“零傷亡愿景”活動中斯堪尼亞也展示了這幾年在相關領域的研發(fā)成果。

 

    斯堪尼亞提前緊急制動系統(AEB)

 

    如果說斯堪尼亞駕駛員輔助系統更多的是從駕駛員操作技巧,以及低油耗駕駛的角度入手,那么其車道保持系統、提前緊急制動系統(AEB)、側面輔助系統(sideassistancesystem)將車載系統的管理范圍由車輛本身延伸到了路面,而隊列行駛系統則更傾向于長途大宗物流運輸的應用。

 

    同為德國大眾旗下的商用車企業(yè),曼擁有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和車道輔助識別裝置,而轉向輔助系統,可以有效地降低車輛由于駕駛員盲區(qū)產生的交通事故。

 

    近幾年歐洲卡車制造商都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投入了研發(fā)力量,而且各家的研發(fā)路線都不盡相同,先開發(fā)相對簡單的輔助駕駛系統,然后將不同方向,解決不同駕駛問題的單個系統整合為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。由“單干”走向“組團”的進程,已經到了整合階段,只需“臨門一腳”。

 

    理想何時照進現實?

    技術已經發(fā)展到了可以讓理想照進顯示的地步,而現實又如何呢?據了解,目前歐洲法律在自動駕駛發(fā)面未放開相關法規(guī),而戴姆勒在此次發(fā)布會上也透露,公司正在呼吁放開相關限制。的確,如果在放開相關法規(guī)限制的情況下,擁有成熟技術的企業(yè)會搶得市場先機,而就此形成的市場競爭格局一定會反向促進產品升級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――倒逼。

 

    然而目前現實環(huán)境還沒有走到那一步,這其中有現實道路環(huán)境因素,也有著法律制定者、道路管理者對于技術成熟度的疑慮,而這些疑慮也將在今后的日子里成為技術進步的動力。

 

    另外,我們在感嘆于技術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了技術進步的初衷,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無人駕駛,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更加高效的運輸,更加安全的出行,更加經濟的使用成本。

 

    自動駕駛技術確實離我們不遠了,但是要看到一輛自動駕駛的卡車經過我們身邊――任重道遠。

 



/dynamic/201409/99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