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車之友網(wǎng) 首頁 > 卡友匯 > 正文 返回 打印

姜橋村的“非典型”卡友之家

顧芳琪  2019-01-24 15:20:26  卡車之友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

姜橋村位于河北省滄州泊頭市的西部,顧名思義,這座村落因姜姓人居多而得名。不同于南方村莊的小橋流水,灰瓦白墻,姜橋村充斥著北方村莊的粗曠大氣。沿著一條主干道進入村莊,先是見到一片茂盛的果樹林,還有幾只羊在吃草,繼續(xù)走就可以看到道路兩旁整齊地坐落著一排排的房子,院墻向遠處延伸,一個個房檐比鄰而立。

 

image009.jpg

 

image0011.jpg

 

image0032.jpg


除了村民姓氏的特色,姜橋村還有一樣特別之處,就是“有車戶”特別多,此車并非日常代步的私家車,而是指貨運專用的卡車,尤其是中重卡。在姜橋村,總共約有3000名村民,卻擁有約200輛中重卡,這一比例雖算不上“家家有車”但也不遠矣。在村中,隨處可見家中院子里停放著一輛卡車,而更多村民會將車輛直接停放在村中公用的停車場內。

 

image0111.jpg


停車場在進村入口不遠處,鄰著村口的果樹林,是一片寬敞的空地,但除了過年過節(jié)時,平時停上個6輛、8輛車已經(jīng)算是不少,多數(shù)車輛則是在外面奔波著,吳忠娟家的車就是其中之一。


了解卡車司機這一行的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跑貨運的多愛扎堆,一般家里如果有一兩個人從事這一行,發(fā)現(xiàn)甜頭后就會介紹親戚朋友一起做。而且,由于卡車司機入行門檻低,工作收益又比較可觀,遂成為很多人發(fā)家致富的重要手段。

 

image007.jpg


三年前,吳忠娟的丈夫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貨運這一行,買了一輛陜汽重卡X3000當起了卡車司機,半路出家的他可以說是“非典型”卡車司機,既不是為了發(fā)家致富,也不是承載著多大的家庭負擔,而是在此前生意不太景氣的背景下,改頭換面開啟了事業(yè)的“第二春”。


談到當初選擇陜汽重卡X3000這款車,吳忠娟告訴記者,主要是因為丈夫很多從事貨運的朋友都用這款車,認為不論安全性、舒適性還是車輛各項性能都很不錯,所以推薦他也買一輛。但沒想到的是,這次購買倒算是趕上了一波潮流。

 

image0051.jpg


近幾年,姜橋村乃至整個泊頭地區(qū)購買陜汽重卡的人都多了不少,尤其是陜汽重卡X3000和陜汽重卡M3000這兩款主流車型成為眾多車主的“心頭好”,從姜橋村的停車場中便可以看出,陜汽重卡的車輛明顯增多。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是陜汽重卡性價比高,產(chǎn)品穩(wěn)定性好,動力匹配好,車主用起來既省心又省錢。


在吳忠娟看來,丈夫的這次事業(yè)轉型就是找個事做,家里都很支持,也沒有給他多大的壓力。而且,村里很多人從事這一行,家里人多少對貨運有一些了解。


其實,姜橋村跑貨運的人多還得歸因于泊頭的特色,其一就是被譽為“中國鑄造之鄉(xiāng)”和“中國汽車模具之鄉(xiāng)”。走進姜橋村可以看到好幾家鑄鐵和模具相關的企業(yè),村里很多人便從事這一行,生產(chǎn)的產(chǎn)品想要賣出去必須先運出去,一開始靠人家來拉貨,時間長了,村里人也看到了需求和商機,于是相配合的貨運便在這個村子里發(fā)展了起來。


另一個當?shù)靥厣珓t是泊頭鴨梨。眾所周知,泊頭鴨梨聞名全國,其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漢代,康熙年間泊頭被稱之為“交河”,《河間府志》中有言“交河之梨,人謂之交梨,其味香而脆”。而姜橋村便有一大片梨樹林,每年采摘后都要賣到各地,于是這也成為當?shù)刎涍\發(fā)展的契機之一。


由于工作原因,吳忠娟平時多住在城里,偶爾回村里住一住。她的工作也是和車打交道,是乘用車配飾的銷售人員,除了農(nóng)忙時需要回村里干些活,其他時候基本就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。


今年41歲的吳忠娟有著不同于許多卡嫂的瀟灑,這也許得益于牽絆較少。“家里兩個孩子,大兒子已經(jīng)20歲了,在石家莊上大學;小女兒13歲,上初一了,平時丈夫出去跑車時,我就是上上班,在家里照顧照顧女兒,也算不上多辛苦,挺輕松的。”吳忠娟說。


吳忠娟為人比較直爽,健談,人緣很好,除了日常接觸的鄰居,還有很多好朋友,丈夫不在家時,她也會安排一下自己的社交活動,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聊天,吃吃飯,生活十分愜意。


不過,要說不想念丈夫肯定是騙人的,只是20多年的老夫老妻之間感情更為內斂,更多的思念和在意早已演變成了信任和默契,這種相處模式對于兩人來說都更自在舒適。



/kayouhui/201901/443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