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一個字沒有改就上報國務院,后來就有了“863”的立項。不管最終成功與否,中國的電動汽車總算上了一個臺階,出現(xiàn)了很多的人才、論文、專利。
美國能源部試驗電動汽車,先制定相關標準,配套經(jīng)費。根據(jù)標準選一些符合條件的廠家去試驗。不用廠家去行賄,能源部也不會去受賄。入選的廠家也可以拒絕參加,不要這個試驗經(jīng)費。這個電動汽車試驗項目,有一個廠家做成功了就可以。
咱中國是不管這一套,哪個廠家給的錢多就讓誰去做,誰返回的錢多就讓誰去試驗,至于能不能搞出產(chǎn)品來,那個沒人管。從“七五”到“十一五”,基本都是這樣。
像“七五”期間,上面打電話來了:報個項目吧……給你5萬,你返給他1萬。“八五”期間,給的錢多了,回扣的比例也提高了。“九五”期間,比例就到了30%了,“十五”到了40%,“十一五”就50%了。
中國搞電動汽車,不看能力、不看技術,看的是關系。關系的比例大概占到70%,技術只占30%。想搞任何東西,必須要有關系。沒有關系,別想搞研究、做項目。
你看那幾個與電動汽車相關的重點大學,好的教授專家有啥用?誰能要來錢誰就是老大,技術再好能力再強,也只能在項目組里面老老實實打工。
最早我參觀的那幾次電動汽車展覽會,電動汽車都是拖進展廳的,不是開進去的。或者根本就是汽油車,冒充電動汽車在那里充數(shù)。人家照樣拿經(jīng)費得獎勵。
很長一段時期里,所謂的混合動力汽車實際上都是汽油車,跟電機搞個并聯(lián),電機和汽油機獨立工作。當時有輛創(chuàng)紀錄的混合動力車,從北京開到深圳,一路上都是加油跑,進了深圳市區(qū),再切換到電動。明白的都知道是在騙人,但人家5個億拿到手了。
所以說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,是只能騙,不能干,誰干誰吃虧。真干的沒有人支持你。真騙的,好多人支持。騙錢容易、來的快,不費什么力氣,就是跟著一起忽悠忽悠,就能分到錢,誰不愿意干呢?
十五、十一五國家搞電動汽車花了上百億。科技部十五期間明確的是8.6個億,這些錢上哪去了?同濟大學2.5億,清華大學2.5億。剩下的各大汽車廠分分,就差不多了。有錢大家都高興。至于拿到錢之后能不能搞,想不想搞,到底怎么搞,那就沒有人管了。項目課題的報告、驗收,這些都是互相騙騙的東西。那么多的成果,能落實的有多少?經(jīng)過市場檢驗的又有多少?而真正想搞,確實也能搞成的,就是拿不到錢,你有什么辦法?
長安搞了10幾年混合動力,搞到啥水平了?連豐田普銳斯一代都比不上吧?豐田普銳斯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是第三代了。中國只有走純電動才是個出路,走混合動力是走不通的。
低速電動車產(chǎn)業(yè)是中國的特色,具有重要的戰(zhàn)略意義。某些部委不知道出于何種原因,不從市場發(fā)展的客觀規(guī)律出發(fā),不從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出發(fā),一味打壓限制。
最近福建放開了低速電動車,雖然放開的步伐還不夠大,相關政策主要針對在福建省內進行生產(chǎn)的企業(yè)。但畢竟是第一個省級范圍內的放開,樣板價值重大,值得其他省市參考學習。
正在征求意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(chǎn)準入資質,對絕大多數(shù)低速電動車企業(yè)來說是高不可攀。國外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不講這些了,特別是電動汽車,很多都是委托代工。咱們還張嘴就是四大工藝,重復建設。這些年建了這么多生產(chǎn)線,吃不飽的有多少?完全閑置的有多少?利用率本來就不高,還要逼著廠家去建設。
目前中國電動汽車應該怎么搞?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降低門檻,不是拿一個新門檻來代替舊門檻,而是一降到底,取消生產(chǎn)準入資質。以老百姓出行的安全、方便、節(jié)約為出發(fā)點,而不是以生產(chǎn)資質為出發(fā)點。符合國家的各項技術標準,通過各項檢測的車就是可以生產(chǎn)的車,可以賣的車。
生產(chǎn)準入資質這個緊箍咒一旦去掉,中國的電動汽車就能迎來真正的大發(fā)展!
驗證碼: